cpi指数
# 一、为什么经济数据分析要从CPI开始
CPI,物价指数,代表着商品价格的走势,它的意义在于体现需求情况。如果把CPI比作记分牌,那我们就是希望通过比分的变动,来判断场上双方队伍的实力对比,从而去预测未来的胜率。
CPI代表了需求情况,而需求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供给。供需关系叠加在一起,就能影响经济。
张三包子铺生意不错,每天都能卖光。这也就意味着每天都有人买不到包子,无奈就转而去别的店买别的了。后来张三增加了人手,每天包子数量增加,卖出去的数量也增加了,收入也提高了。这是供给的增加带来的利润增加。 张三一盘算:这么好的生意,要是能继续增加包子的数量,不就能增加收入了吗。于是他追加投资,买来机器,扩招人手,每天包的包子数量立马上升了许多。但是周边居民数量并没有大量增加,前来买包子的人、愿意吃包子的人也没有变得更多。当所有愿意买包子的人都买到之后,多出来的包子反而卖不出去浪费了。张三为了能增加销量,搞降价促销。量上去了,但总收入并没有增加太多。这就是因为需求没有上升,而导致的供给过剩。 市场上的供需关系,本质上跟包子铺一样。
供给可以因技术进步、效率提升而大幅增加,但最终决定价格的还是需求。这就是为什么,分析经济数据,一般都从CPI开始。
CPI反应了整体的物价水平,当CPI大幅增加,意味着供不应求,或需求大幅增加。相反CPI大幅下降,意味着供大于求,或需求大幅减少。
当我们看整体CPI,看不出来问题时,就要看细分的CPI类别了。 国内CPI的统计口径方式决定了,CPI里食品的波动会造成整体CPI的较大影响。而食品里猪肉又因为猪周期的原因,受猪肉价格变动影响较大。
因此CPI的统计上,又可以分为食品CPI,以及剔除食品的核心CPI。
顾名思义,食品CPI反应的是吃的商品价格走势,这涉及到民生,是国家会出手管控的。而核心CPI则多为消费品、电器等其他商品,基本上都遵循供需关系的定价模型:
需求多了+供应少了,价格就上升;需求下降+供应增加,价格就下降。
而这些商品的价格,决定了生产制造这些商品的企业生产意愿:价格下降无利可图时,企业宁可选择减产或停产;价格上涨利润增加时,企业原因扩大生产规模。制造企业的生产扩大,势必会增加对上游原材料的需求,从而带动整个产业链,并辐射到物流、销售、服务等周边行业。
因此企业的生产活动,汇总到一起,就体现为整体经济的好坏。
可以这样理解这个逻辑:
良性循环
:价格↗、企业利润↗、生产↗、原材料需求↗、全社会生产活动活跃、经济↗、居民收入↗、消费能力↗、需求↗、价格↗……
恶性循环
:价格↘、企业利润↘、生产↘、原材料需求↘、全社会生产活动萧条、经济↘、居民收入↘、消费能力↘、需求↘、价格↘……
所以,看CPI,能从需求端角度出发,进行经济状况的分析。此外在经济数据分析中,经常会出现部分指标冲突的情况。比如CPI下降,但原材料价格就是在上涨,那么这2个数据中就一定有一个是错的。我们就可以在参考其他指标进行甄别,比如加入库存数据
、社融数据
等。最近几个月,就是这种情况:CPI没怎么涨,PPI一直涨,最后判断就是PPI一定会回落。因为PPI比CPI高的部分,就是企业增加的成本,这必然导致企业利润下滑、生产意愿下降,然后进入下一个循环。
# ppi
PPI代表了制造业的成本,而CPI代表了制造业的价格,消费者的成本